传统戏剧在传承中发展

2021-04-16 07:37:02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城市日惹的剧院里,一场精彩的哇扬皮影戏正在上演。舞台中央的雪白帷幕上,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角色先后登场。伴随着音乐伴奏和解说旁白,皮影人偶在幕布后跳跃舞动、盘旋打斗,引发观众的阵阵掌声。

哇扬皮影戏是印尼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由古代日惹王室创立。11世纪时,该剧种流传至民间,逐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

皮影戏的演出规模由几人到几十人不等,主要分为乐器演奏人员以及被当地人称为“德郎”的皮影人偶操控者。演出现场,通常立有一块巨大的白色方形帷幕,器乐演奏者在帷幕旁席地而坐,弹奏传统乐器;坐在幕布后的德郎则操控着多达数十个人偶,配合故事内容进行解说和唱白,并用脚趾夹着鼓槌不时敲打身旁的金属片,对伴奏者的音乐节奏进行把控。

在印尼各地,都能看到地道的哇扬皮影戏表演。2008年,这一古老的剧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哇扬皮影戏在印尼长盛不衰,离不开政府、学校等各方的支持。在皮影戏的起源地日惹及附近城市梭罗,孩子们从小学就开始在音乐课堂上接触有关该剧种的课程。当地政府还设立了多所专门传授皮影戏的学校。以梭罗艺术学院为例,哇扬皮影戏是该校的重点学科,政府设立了不同等级的奖学金,吸引有志于从事相关工作的年轻人来此深造。

德郎是哇扬皮影戏表演的“灵魂”。梭罗艺术大学有全国知名的德郎大师,向学生教授传统声乐、传统乐器演奏等课程。为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学校对民间德郎“口传心授”的授艺方式进行了改良。学生不再需要自己记录、体悟唱词和表演方法,而是借助学校编写的系统教材进行学习,并根据专业老师的课堂点评,及时纠正问题。

哇扬皮影戏的主要表演内容是印尼本土神话传说和古印度史诗。大学专门聘请了古代爪哇语和梵语老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表演者也在传统剧目中加入当代印尼语和当下的流行语,吸引更多年轻受众。

哇扬人偶的制作材料几经变革,从最初的椰子叶逐步发展为纸张,再到今天的真皮制作。人偶不同的脸部色彩代表着不同的人物,例如白色或金色代表年轻贵族,黑色代表年长贵族,蓝色或绿色则多为反派人物等。

从选皮画稿、镂空雕刻,到蘸色敷彩、缀连装杆,哇扬人偶制作工序繁杂,要求极高的工艺技巧。印尼各地开设职业培训中心,并为毕业生颁发专业资质认证,鼓励民众学习人偶制作手艺。一些培训学校还要求专业师傅将人偶样谱统一誊画留存,便于更为长久地传承。

学习制作哇扬人偶需数年时间方可出师。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印尼政府同国内多地的酒店、博物馆及艺术品专卖店开展合作,设立哇扬人偶展卖柜台,在宣传哇扬皮影戏的同时,还将售卖所得发给人偶创作者。这对有意学习人偶制作的年轻人起到了进一步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