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精准发力汇聚人才优势 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实现全覆盖

2022-10-24 08:16:44

十月的大埔,色彩斑斓,黄色的柚子、绿色的百香果、青色的陶瓷……组成了一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画卷。

人才兴则产业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大埔将人才振兴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通过强化引导、搭建平台、注重内培等多种形式,持续推动“人才下乡、干部返乡、能人回乡”,做大乡村人才“蓄水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如今,在这片2467平方千米的红色土地上,一个个基层干部、农业企业家、新农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等正汇聚成乡村振兴的澎湃力量,一个人才兴、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大埔正在向我们走来。

强化引导

越来越多人才返乡创业

“年底就可摘果,今年预计产果30万斤,产值近200万元。”走进百侯镇旧寨里村,远处连绵起伏的山间,一排排沃柑树挂满了果实。杨淑航是这片果园的主人,也是大埔的“乡土专家”。2017年,他响应政府号召,毅然辞去铁饭碗,从东莞返乡创业,成立了梅州景航生态农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5年时间,杨淑航开山种果,种植无核沃柑面积达280亩,辐射带动周边30户农户种植,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30多人,其公司生产的“粤甜甜”牌沃柑远销珠三角,荒山变成了“聚宝盆”。

在30公里外的大东镇联丰村,曾经的撂荒地,如今已是生机盎然,果味飘香。

2021年,驻大东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从广西引进了“钦蜜9号”百香果品种,联合村“两委”干部打造百香果基地。

“借助帮扶力量,我们也希望村里能够发展好产业,与文旅相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兴。”百香果基地负责人、联丰村村“两委”干部林江河说。

依靠人才力量,发展特色产业,是大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探索路径之一。

大埔地处山区,是人力资源输出大县,也是人才紧缺地。根据数据统计,目前大埔乡村实用人才总数有1852名,入专家库有109名。这个数量对比当前大埔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所需的人才数还远远不够。

如何破解人才难题是大埔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要把人才培养和引进嵌入大埔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一批农业、陶瓷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推进大埔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今年5月18日,大埔县委书记黄增国在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强调。

大埔深知,一个地区能不能发展好、一项事业能不能干好,人才至关重要。聚焦人才这一“关键量”,大埔给出的第一道破题法是“招”。

“通过招录优秀大学毕业生、全面推行选调生到村任职锻炼制度、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引导人才往基层一线流动。”大埔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去年来大埔共招录乡镇公务员208名、“三支一扶”大学生91名、广东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者48名,选派22名选调生到村任职,近80%的人才充实到镇村基层;先后引进农业、卫生、教育、新材料制造等急需紧缺人才58人;积极面向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社会遴选14名“金融村官”、58名“科技特派员”。

一组组数据表明,大埔多渠道“招”的解法已初显成效。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才正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主战场,为大埔加快振兴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在“招”字上下功夫的同时,近期,大埔将人才工作重点放在政策的宣讲贯彻上。

今年7月21日,梅州召开“人才振兴16条”暨“青梅计划”政策发布会,为人才往基层流动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也为大埔乡村人才建设再添新动能。

紧抓政策机遇,8月,大埔县委组织部组织各级机关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人才政策宣传月”系列宣贯活动,推动人才政策进青年、进企业(园区)、进农村(社区)、进网络,吸引更多的青年来梅回埔。

搭建平台

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实现全覆盖

“驿站建好后,已经有不少大学生来咨询青梅计划这一人才政策了。”大埔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工作人员蓝璐介绍,驿站“一站式”服务窗口有专人对接人才、解读政策、收集需求和代办补贴申报等工作。

以服务聚人才,以人才促发展。今年7月1日,大埔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揭牌仪式暨各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授牌仪式举行,标志着该县在柔性引进人才、培育乡土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成功搭建了新平台。

如何建好平台?大埔因地制宜,围绕各地的重点工作,在“特”字上做文章。

走进位于大埔县蜜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大埔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齐全的设备、完善的功能令人眼前一亮。驿站内,综合办公室、多功能会议室、信息发布室、人才智库室、项目洽谈室、人才培训室、学术交流室、技术研发室、实训基地等功能区应有尽有。在装饰上,“柚”元素格外显眼。

“蜜柚是大埔的农业主导产业,我们选址在大埔县蜜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也是想充分利用产业园现有的条件,服务人才、服务产业发展。”蓝璐说。

在以陶瓷产业闻名于外的高陂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则被青色的“瓷”元素点缀着;银江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重点结合该镇的金针菜产业进行打造……

今年6月,大埔1个县级、14个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均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一站一特色成为大埔各地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活招牌。

平台已建好,关键在如何用。“聚焦发展乡村产业大力引进人才、聚焦促进农民致富加强人才培育、聚焦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人才聚集、聚焦参与对口帮扶开展人才交流、聚焦提升保障能力优化人才服务。”对于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功能定位,大埔将其分为五大聚焦。

具体如何发挥作用?以聚焦促进农民致富加强人才培育为例,驿站围绕提高农民致富本领,联合技工院校、农业科研院所、行业商协会等机构,开展常态化系统性技能培训。

沟通联系专家、企业、新农人,布置会场等工作,均由驿站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有需要提升技能的企业主或农户只需报名,即能参与培训。

“以前没有培训班,什么都靠自己摸索,现在好多了,有老师培训带领,可以把精力集中用在重点上。”今年38岁的黄德是大埔县茶阳镇人,去年从外地返乡创业,养鸡、种柚子,由于缺乏经验,找不到发展的方向,很是苦恼。

从朋友处得知大埔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有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后,黄德果断报了名。“体验感很好,课上有老师专门解答疑惑,还教我学会了短视频制作,让我更有信心经营好自己的农业事业了。”黄德点开短视频,高兴地向记者展示他的学习成果。

真心服务真到位,人才自然愿意来。借助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这一平台,目前大埔已举办技能培训、人才沙龙、项目洽谈、网络招聘等活动32场次,进场企业76家,达成就业意向2000多人。同时,积极扶持青年人才回乡创业,推动当地涉农金融机构在驿站定期开展金融服务,已为210名优秀人才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利息补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00多万元。

注重内培

人才培育模式再上新台阶

“北有瓷都景德镇,南有高陂白玉城”,大埔瓷器兴于元初、盛于明清,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驰名世界。

走过悠悠历史长河,大埔传统陶瓷产业正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走向了守正创新之路。

在广东宝丰陶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厂房内,各种机器运转的声音不绝于耳,技术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选泥、做坯、修坯、彩绘、上釉……

在陶瓷印花机前,技术工人陈桂英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只听得“啪”一声,精美的图案便印在了坯体上。“前年来这里上班,既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又可以学到一门技术。”

像陈桂英一样投身陶瓷产业的人近年来多了不少。陶瓷是大埔高陂镇、光德镇、桃源镇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

一方面,传统陶瓷产业迭代升级,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另一方面,人才问题恰恰是大埔在推进陶瓷产业变革的进程中遇到的瓶颈。

“对于乡镇企业来说,缺乏人才是一大难题。”广东昌隆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丘汉松对此深有感触,“桃源镇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相对落后,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农村内部的人才也纷纷流出。”

如何引培陶瓷产业人才,成为大埔近年来思考的重点课题。而在引培之间,大埔意识到外引只能解燃眉之急,内培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事实上,大埔县对本土陶瓷人才的培育早就已经开始。2014年,大埔县就出台《加强陶瓷技术培训推动陶瓷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依托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陶瓷工艺培训、陶瓷美术培训、技能人才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等非学历培训工作;利用大埔县陶瓷行业协会、梅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的媒介作用,组织陶瓷企业之间的技术人员相互交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

在企业间,人才培育同样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比如,作为梅州工艺美术大师的丘汉松发挥自己所能,成立了人才工作室,通过以老带新的模式传授新技术、新理念。“目前团队里有12人,平均年龄三四十岁,他们已经成为公司的生力军。”

2021年10月15日,大埔县与嘉应学院、深圳市万德福工艺品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嘉应学院陶瓷产业学院”战略合作协议,政校企三方深化合作,致力于培养陶瓷行业高层次职业技术专门人才,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大埔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从“老带新”到职业化教育,人才培育的方式在变,陶瓷产业的人才困境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如今,走进大埔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富大、怡丰园等入驻企业都出现了许多80后、90后的年轻面孔,他们或在展厅进行产品推介,或跟师傅学习青花瓷彩绘,或在车间进行成品包装……“

这些齐聚大埔的“后浪”,正源源不断地为陶瓷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成为大埔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生动缩影。

“接下来我们将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探索建立‘校(院)地合作’‘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布局建设现场教学实践点、技能实训基地,同时,依托县镇两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发挥线上教育资源优势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能量,全链条培育服务各类乡土人才,提升乡村人才质和量。”大埔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

大埔开展“四进”

人才政策宣贯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梅州市“人才振兴16条”“青梅计划”文件精神,进一步扩大人才政策的社会知晓度与影响力,近期,大埔县各级机关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人才政策宣贯活动,推动人才政策进青年、进企业(园区)、进农村(社区)、进网络。

进青年

为进一步提高“青梅计划”在青年群体中的知晓度,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返梅来梅发展,大埔县委人才办联合该县人社局、团县委以“凝聚青年力量共话家乡发展”为主题,组织举办了专题宣讲会2场,向290多名返乡大学生、服务基层志愿者、本地创业优秀青年宣传优惠政策。同时,面向全国高校选聘埔籍大学生担任大埔引才联络员,已招聘澳门城市大学、广州大学等院校联络员11名,推动政策宣传和联络机制常态化。

进企业(园区)

为更好地支持企业招才引智,县委人才办牵头联合县科工商务局、工业园管委会成立企业政策宣讲组,选派工作人员专门到富大陶瓷、鸿翔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开展入企宣传,把优惠政策清单送到企业负责人手中,了解企业目前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同时,在企业较为集中的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举办专题宣贯会,为企业负责人、人事工作者讲解政策,鼓励企业用好用活优惠措施,招引更多青年优秀人才。

进农村(社区)

为提高政策在群众中的宣传效果,结合“周二驻村日”,组织镇村干部走村入户开展“一对一”政策讲解,发放宣传资料800多份,在村(社区)主干道、公示栏等显眼位置张贴海报150多张,并在人口较为密集的湖寮举办2场专题宣讲会,为100多名青年学生及家长释疑解惑。同时,利用各成员单位电子大屏,滚动播放“青梅计划”主要内容,提高政策宣传密度广度。

进网络

在政府网、党建网和“客家香格里拉”“大埔发布”“大埔青年”等影响力较大的本地网站、公众号上发布各类政策解读、活动报道20多篇,统计阅读量达2.4万多人次,有效打通政策到人才、到企业“最后一公里”。(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魏丽文 通讯员余灏罗文燕)

关键词: 人才优势 乡村振兴 人才支撑 澎湃力量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