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贯盐城东西的建军路,曾是这座城市的中轴线,不仅承载着商业的繁华,更赓续着红色的血脉。在这绵延十里的轴线上,西越河桥、登瀛桥、建军桥与建军东路立交桥四座桥梁巍然矗立,或承载百年沧桑,或铭刻红色记忆,或跃动时代脉搏,成为盐城市民心中不可磨灭的集体印记。
(相关资料图)
西越河桥,静卧在建军路最西端,是这条城市轴线的起点,也是盐城“西大门”的守护者。1950年,为缓解登瀛桥附近水深流急、船只通行危险的困境,盐城专区水利部门拨出专项资金开凿越河,将串场河水分流至蟒蛇河,并在东西越河上分别建桥。如今的西越河桥,位于建军西路与健康路交汇处,毗邻盐城市博物馆与泰山庙,默默串联起老城区的烟火与城市西部的朝气。
随着城市空间的持续更新,西越河桥已突破交通功能的束缚,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站在桥上,向西可远眺蟒蛇河水天一色的风光,向东能触摸老城区的烟火人间,感受这份悠闲惬意的时光。
登瀛桥,是四座桥梁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文化地标”。“登瀛”二字意蕴悠长,有传古人登桥可遥望东海,“瀛”即大海,桥名由此而生。也有盐城富户沈登瀛善举得名之说。明万历年间的《盐城县志》中,“登瀛晚眺”已名列“盐城八景”。清人高岑曾以诗句“众仙携手共登瀛,入画芳菲一望平”赞叹此处的绝美风光。
历史上,这里曾是南来北往的商船集散地和里下河地区农副产品贸易中心,桥西接先锋岛,东连建军路商业街,北面是轮船码头,沿桥的码头与商埠达数百家,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老一辈盐城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记忆:坐着挂桨机船到登瀛桥卖苗猪,听老人们讲述乾隆皇帝游此桥后“此地无蚊”的传说,或是望着桥孔上“对我来”的指引木牌,看南来的船只缓缓驶过。如今,漫步在宽阔平坦的登瀛桥上,虽不见昔日的码头喧嚣,却能从桥身的肌理中感受到百年岁月的沉淀。它如一位沉默的智者,与毗邻的太平桥、小海桥一道,诉说着鱼市口、先锋岛的往昔峥嵘与今朝气象。
如果说登瀛桥承载的是市井烟火与历史文脉,那么建军桥则是盐城红色基因的具象化表达,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红色文化之桥”。建军桥横跨小洋河,位于建军中路核心地段,连接着建军路的繁华区段,其历史可追溯至1966年,最初名为“东方红桥”,1986年改造后更名为“建军桥”。
建军桥最引人注目的,是桥体两侧护栏上的花岗岩群组浮雕,生动再现新四军战斗场景与重大历史事件——捉放韩德勤、新四军重建军部、参军支前、白驹会师、陈毅托子等,将盐城作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的红色历史娓娓道来。漫步桥上,凝视着浮雕中坚毅的战士身影,仿佛能听见烽火岁月里的枪炮声与呐喊声,感受那股穿越时空的磅礴力量。如今,建军桥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景点,让每一位往来者在通行之余,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传承不朽的革命精神。
作为轴线上最年轻的成员,建军东路立交桥以现代而恢弘的姿态,成为连接城市东部与核心区的“交通动脉”。这座2001年8月建成的立交桥,全长1149米,飞跨通榆河,自诞生之初便肩负疏解老城交通的重任,特别是有效缓解了建军路与解放路交叉口“大铜马”环岛周边的拥堵,极大提升了城市通行效率。如今,它已不仅是建军路的“东端终点”,更是十里繁华向外延伸的新起点与发展节点。
四座桥梁,四种姿态,四段传奇。走在建军路的座座桥上,仿佛穿越了盐城的百年时光。西越河桥旁,博物馆的馆藏与泰山庙的古意交相辉映,沉淀着城市的文脉;登瀛桥下,串场河的流水依旧,仿佛还回荡着昔日的叫卖声与船桨声;建军桥上,红色浮雕静静矗立,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铁军传奇;立交桥上,川流不息的车流与人潮,彰显着城市的活力与节奏......它们不仅连接城市的空间,更凝聚一代代盐城人的情感与记忆,传承这座城市的文脉与精神。
在时代的浪潮中,这些桥还将继续见证盐城的发展与变迁,承载我们的希望与梦想,续写属于这座城市的崭新篇章。而那些沉淀在桥梁中的故事与记忆,也将永远镌刻在城市肌理中,成为永续传承的宝贵财富。
来源:亭湖区融媒体中心
关键词: 最新资讯

































